首页 > 快讯 > 社会万象 > 天安门升降旗仪式七大变化 调整升旗时长国歌演奏

天安门升降旗仪式七大变化 调整升旗时长国歌演奏

来源:男儿窝    阅读: 1.79W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­1月1日晨,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,这是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任务后,首次举行的升旗仪式。

天安门升降旗仪式七大变化 调整升旗时长国歌演奏

­   迎着新年第一缕晨曦,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今天首次执行升国旗仪式的任务。相比以往,新的升降旗仪式新增了8名礼号手、30名护旗队员,另外还有包括国歌演奏、仪仗队新增三名分队长等在内的七大变化,充分展示新时代强国强军风采。

­“向国旗——敬礼!”

­7时32分,升旗号角划破长空,升旗仪式正式开始。高亢激越的号角,传递出中国人民阔步新征程的自信豪迈。22秒号角余音未了,96名解放军仪仗队队员组成的护旗编队,从城楼中间券门走上金水桥,30名礼兵肃立两侧迎接国旗。

­7时33分,编队走出金水桥,齐步换正步行进。3名身着陆海空军服的分队长,拔刀出鞘,行举刀礼,90名队员端枪护卫国旗威武前行。

­7时34分,编队抵达国旗杆基座,升旗组3人齐步走上基座准备升旗,护旗队员面向国旗列队。

­“向国旗——敬礼!”随着分队长响亮的口令,护旗队员和礼兵行举枪礼。

­7时36分,解放军军乐团奏响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国旗冉冉升到杆顶,飘扬在祖国的蓝天里。人群中爆发出如潮的掌声、欢呼声。

­“升国旗仪仗队实现了亮相即精彩,出场即震撼的标准,我为他们点赞。”解放军仪仗队训练处处长朱振华今天表示。

­每月第一天126人编队升旗

­新仪式在原升降国旗仪式基础上,相应增加阵容,编设部分新动作,创作号角音乐,力求庄重大气,彰显威武雄壮,充分展示新时代强国强军风采。

­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按126人编队方案实施,其中护旗队员96人、礼兵30人,分别着14式陆海空军礼服。护旗队由前至后依次为国旗组3人、陆海空军分队长3人、陆海空军队员90人。队员90人编为6路15列行进队形,分准备、迎旗、护旗、升旗和返回5个步骤,全程10分钟。重大节日升国旗仪式,一般参照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方案执行,特殊情况根据任务需要增加编队人数、鸣放礼炮。平日升国旗由66人编成,国旗组3人,分队长3人,队员60人编为4路15列,分护旗、升旗和返回3个步骤,全程8分钟。

­降国旗全年按66人编队方案实施。

­8名礼号手吹响升旗号角

­每月第一天升国旗增加号手和礼兵的迎旗环节。新创作《升旗号角》音乐,由军乐团8名礼号手在天安门城楼演奏,象征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。仪仗队礼兵在金水桥南侧列队,强化庄重威严的气氛。

­增加护旗队人数。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护旗队员由过去36名增加至96名,平日升国旗护旗队员由过去36名增加至66名,更好体现威武雄壮的气势和阵容。

­调整升旗时长。原升国旗时演奏国歌3遍,现在国歌完整演奏一遍,升旗时长为46秒。

­调整军乐团出场和演奏位置。军乐团由过去跟随护旗队执行演奏和返回,改为提前从广场西侧进场,在旗杆基座南侧区域演奏。

­调整《歌唱祖国》演奏时机。每月第一天升国旗,将《歌唱祖国》从护旗队出场行进间演奏,改为升旗后返回时演奏,护旗队出场时不演奏音乐,全场安静。

­调整护旗队动作。护旗队进场正步行进时由肩枪改为端枪,升旗时增加3名分队长下达“向国旗——敬礼”口令、行举刀礼,增强威武气势。

­调整升旗人员。升旗组由原来的4人调整为3人,分别着陆海空军礼服。着陆军礼服的升旗手执行展旗任务。

­仪仗队员45秒不眨眼

­解放军仪仗队的选拔条件非常苛刻,男队员身高要求1.80米以上,体重80公斤左右,还要求五官端正、身材匀称、目光有神等。解放军首批女仪仗兵平均身高1.73米。

­据《法制晚报》(微信ID:fzwb_52165216)记者了解,仪仗队训练十分艰苦,平均每人每年穿破7双靴子,三年训练期间,所走的正步里程几乎是一个或几个万里长征,每人出的汗将近一吨。

­除此之外,仪仗队对队员眼神的要求更为严苛。

­“对眼神的要求是45秒钟不眨眼。夏天对着太阳练,冬天对着寒风练,所以每名战士都能做到风吹不闭、沙打不眯。”解放军仪仗队队员董世伟表示。

­演奏前用哈气给乐器加热

­据记者了解,解放军军乐团不随护旗队行进,而是提前进场,更加凸显护旗队的庄严和使命感。为了室外演出效果更好,军乐团还对乐器进行了改装。军乐团副团长张海峰表示,室内演奏时次中音喇叭口冲上,圆号冲后,但此次在室外演奏,喇叭口全部冲前。这样做是为让声音更直接,传播得更远,力求震撼。

­另外,冬天的室外气温经常低至零度,低气温给铜管乐器演奏带来了困难,所以演奏员必须要用哈气给乐器加热。(记者 张媛)

­文/记者 张媛据新华社、央视

原标题:天安门升降旗仪式七大变化

社会万象
国际快讯
人间冷暖
奇闻趣事
世间印象
闲聊
历史名人
民间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