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享生活 > 药品 > 日常用药的四大误区

日常用药的四大误区

来源:男儿窝    阅读: 2.2W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    偏信秘方求“中药”

日常用药的四大误区

    长期以来,偏方因其简便易行、省钱省事而被人们所热衷,一些患了疑难杂症的患者,在久治不愈时便寻找所谓的偏方、秘方使用,并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动植物药,没有毒副作用,服用后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损害,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。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显示,抗生素、解热镇痛药、中药已成为当前药物不良反应的“三大祸首”。由于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,中药的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。近年来,各地因偏信乱用所谓秘方、偏方而致死、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。例如有些早期癌症病人,本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,却因偏信某些秘方而错失治疗良机,使病情恶化,以至难以治愈。有人相信生吞鱼胆能败火明目强身,结果吞食生鱼胆后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,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由于偏方多数流传散落于民间,多经口传耳闻而来,未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药理实验,其毒副作用不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。而每一味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性味,其采摘部位、季节及炮制方法亦不相同,因此,其药理作用的差别也很大,甚至迥然不同,不少药物还有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现象。所以,广大基层官兵在使用偏方时一定要慎之又慎,切不可偏听偏信,病急乱服药。

    误信广告求“新药”

    近年来,各种药品广告充斥各类媒体,对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造成极大冲击;五花八门的“新药”令人眼花缭乱,对人们的用药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,使人们一味追求所谓的“新药”。殊不知,这正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。药品通常有商品名和化学名,商品名是生产厂家为其产品取的名称,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药名;化学名则一般是药物主要成分的化学名称,有些药品为单一成分,有些为复合成分,说明书中标明的多为主要成分,如感冒药“泰康”为商品名,其化学名为“双扑伪麻片”。因此,化学成分相同的药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商品名,化学名则是通用的,以英文或译文表示。2006年7月,《嘹望新闻周刊》引用的资料显示,在2000种常用药品中,同种药品有4个商品名的占20%,有5个商品名的占25%,有6个商品名的占25%,有7个商品名的占15%,有的药品甚至有几十个商品名,如市场上的红霉素就有47个商品名。一些商家在药品外包装上故意将商品名放大印于醒目位置,而将化学名印于不显眼处,并尽量使字体颜色与外包装背景相近,有意误导消费者,使普通消费者很难辨认。实际上,这些所谓“新药”多为换名不换药的“变脸”药,只是名称、包装、价格改变了罢了。另一方面,我国对新药审批把关不严的问题客观存在。以2005年为例,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共批准81个新药上市,而同期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达1113个。即使真地出现了治疗某种疾病的新药,如果原来的老药仍有效,就应坚持用下去,而不应去赶时髦。对于患者来说,由于个体差异和用药史不同,药物的新与老只是相对的,所谓老药无非是使用年代较久的药,如果某种药已用了几十年,医师仍乐意用,往往说明这种药物不仅效果好,而且不良反应小,用起来是安全的。只有在没有可选药物时,才应考虑使用新药,这样的选择才是上策。

    以价论效求“贵药”

    不少病人错误地认为药价越贵效果越好,以药品价格贵贱论疗效。近几年,部分官兵不愿去部队基层医疗机构就医,就是去看病后也往往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开的药品“档次”不够,对医生开的常用药不屑一顾,盲目去地方药品超市自行选购,影响或拖延了疾病的治疗。实际上,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症,药品不是以其疗效高低来定价的,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和生产的成本、市场营销开支等因素,而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(或毒性)和治病的效果,价格高的药品不一定是更加安全有效的药品。事实上,价格昂贵的药多为新、特药品,在临床使用时间不长,人们对其药效和毒副作用的认识往往不足。因此,盲目以药品的价格论疗效的用药观念缺乏科学性。

    盲目崇外求“洋药”

    有些病人认为进口药品比国产药品质量好,愿意以高价买进口药服用。应该承认,国外大部分药品的生产工艺、设备确实比较先进,但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药品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,一些国产药与进口药相比,在药物代谢、药理作用、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等多项指标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,完全可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,而在价格上国产药却比进口药便宜很多。另外,还有部分进口药的生产厂家就是国内中外合资企业。盲目使用进口药物的另一潜在危害是,由于东西方人种在饮食、遗传基因等方面存在差异,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,因临床病例较少,不利于紧急救治。

美食
艺术
家居
电影
保健养生
健康常识
饮食营养
生活百科